筑牢心安兴福基石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

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昨天14:27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通讯员 颜哲

在滨州市深化"警网融合"基层治理的实践进程中,博兴县兴福镇初桥村以党建为引领、以"善治初桥"品牌为核心,创新构建"社区民警牵头、网格力量协同、警务助理支撑"的治理共同体,推动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,形成社区警务与基层网格"1+1>2"的叠加效应。这个拥有330户农户的鲁北村落,正通过机制重塑与资源整合,在矛盾化解、治安防控、民生服务等多元场景中探索出"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联动处置"的乡村善治新路径,为"心安城市"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根基。

综治工作站内,社区民警与警务助理的同址办公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壁垒。依托"1+1+N"工作架构,1名社区民警、1名专职警务助理常驻工作站,N名网格员与志愿者组成"神经末梢",每月定期召开的“警网融合”联席会围绕邻里纠纷、交通安全、家庭矛盾、治安隐患等高频问题共商对策。从农忙时节的土地权属争议,到节假日期间的留守老人安全巡查,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登记,到出租屋消防设施检查,工作站里的一张桌子、一本台账,成了统筹资源、联动处置的"中枢神经",让群众诉求从"多头跑"变为"一站办",切实守护群众"安身"底线。

网格员与警务助理组成的"移动哨兵"队伍,织就了覆盖全场景的防控网络。他们手持基础信息台账,不仅对全村217辆机动车、432名驾驶员实行"一车一档"动态管理,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独居老人健康监测、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等领域。上下班高峰时期,他们在村口等容易拥堵的地方“定点值守”;红白喜事时,他们提前走访叮嘱文明操办;夜巡时,他们与"雪亮工程"视频监控联动,通过镇级指挥平台实时反馈村内动态,让治安警情、矛盾纠纷、安全隐患在"早发现、早介入、早处置"中动态清零,用"铁脚板"筑牢乡村"安居"防线。

在基层治理的"软服务"领域,"土洋结合"的创新手段持续激活善治动能。网格员、警务助理常态化开展"敲门行动",既普及反诈防骗、消防安全等实用知识,也收集群众对养老托幼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民生需求;村广播每天循环播放的不再是单一的交通提示,而是融入了防养老诈骗案例、反家庭暴力法解读、移风易俗倡议等内容;村委宣传栏里的方言漫画,既画戴头盔的安全常识,也画"国家反诈中心APP"安装指南。更具特色的是"积分制"管理——参与矛盾调解、举报安全隐患、参加志愿服务都能获得积分,兑换生活物资或免费体检服务。这一举措让村民从"旁观者"变为"参与者",半年来主动参与治安巡逻的村民明显增加,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5%,用"小积分"撬动群众"安心"指数。

从矛盾调解的家长里短,到智慧防控的数字脉动;从路口值守的安全守护,到上门服务的民生温度,初桥村的"警网融合"实践,正以扎实的成效诠释着基层治理的生命力。这份生机的背后,是党建引领下"善治初桥"品牌的深耕细作,是社区民警的专业底色与网格员的乡土本色交融,是数字平台的敏锐感知与走家串户的温暖传递共振,当"平安细胞"在乡村肌理中持续激活,当"心安密码"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镌刻进百姓心中,兴福镇初桥村以"小而美"的治理实践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注脚——在这里,"心安"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愿景,更是每个角落可见可感的现实图景。

责任编辑:董丽霞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