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车界|治理“内卷”见成效:我国上半年产销双超1500万辆

都市车界 昨天14:27 1818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张雪

2025年上半年,中国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:产销规模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大关,多项指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创历史新高。在政策红利、企业创新与行业治理的多重驱动下,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,更通过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、优化供应链生态、加速全球化布局等举措,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。

产销双超1500万辆

新能源与出口成核心引擎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.1万辆和1565.3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2.5%和11.4%,首次实现半年产销双超1500万辆的历史性突破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抢眼:产销量达696.8万辆和693.7万辆,同比增幅均超40%,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4.3%,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。与此同时,汽车出口持续高增长,上半年出口量达308.3万辆,同比增长10.4%,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,激增75.2%,比亚迪、吉利等品牌在欧洲、东南亚市场的门店数量同比增长超40%,彰显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。

补贴政策激活存量市场

以旧换新撬动市场结构性变革

亮眼数据的背后,政策红利发挥了关键作用。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全面升级,补贴范围从国三及以下车型扩展至国四排放标准,精准覆盖占比达58%的老旧车辆。截至6月底,全国补贴申请量突破412万份,近七成购车用户受益,增换购占比达68%,推动消费结构从“增量扩张”转向“存量更新”。这一政策不仅短期提振消费,更推动产业绿色转型:上半年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至53.3%,自主品牌渗透率高达75.4%,技术、价格、服务三重优势加速“出海”,改写全球产业格局。

从“内卷”到“共赢”

多维度治理重塑行业生态

为破解“无序价格战、账期拖长、虚假宣传”等行业顽疾,汽车产业启动系统性治理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先后发布《规范企业数据发布倡议书》《驾驶辅助宣传规范倡议书》《公平竞争秩序倡议书》,叫停“销售周榜”炒作、规范自动驾驶宣传,遏制恶性竞争。17家重点车企(包括中国一汽、比亚迪、上汽、小米等)承诺“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”,其中上汽、北汽明确取消商业承兑汇票,缓解中小供应商现金流压力。随着新修订的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于6月1日实施,产业链互信根基进一步夯实,行业生态迈向良性循环。

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,企业创新成为核心动能。合资企业加速“本土化2.0”战略: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投资亿元打造超级融合架构电驱实验室,上汽通用新能源产品占比目标2026年超50%;广汽丰田首款纯电SUV铂智3X上市3个月订单破3万辆,中国工程师从“图纸翻译者”变为“蓝图绘制者”。与此同时,自主品牌借智能化突围:地平线携手大众、博世等国际巨头,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出海;华为、小米通过科技赋能,将汽车定义为“移动智能终端”。产品需求升级趋势显著,15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升至42%,智能驾驶、长续航、快充技术成为换购核心决策因素。

中国汽车产业“健康增长”成主旋律

尽管成绩斐然,产业仍面临深层挑战。行业利润率仅4.3%,与销量增长形成反差,智能技术研发与补贴政策叠加挤压企业利润空间。二手车流通体系“堵点”待解:手续繁琐、跨区域限制、新车价格战冲击二手车利润(均价同比下降3.2%)。未来,第三批以旧换新专项资金7月到位,叠加地方“省+市”双重补贴,有望在“金九银十”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。长远看,政策将从补贴驱动转向机制建设,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应对竞争。中国汽车产业正通过“存量更新+增量扩张”协同模式,为全球转型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
产销双超1500万辆的亮眼数据,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强大的韧性与动能。在政策精准引导、行业治理优化、企业创新突破的三重驱动下,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实现规模增长,更在高质量发展维度取得实质性进展。未来,随着长效机制完善与全球化步伐加速,中国汽车有望以技术引领、生态共赢的姿态,持续释放产业活力,为世界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力。

责任编辑:张雪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