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黄河口马拉松的脚步声还未在湿地回响散尽,东营又因一场新兴的匹克球嘉年华搅动了文旅市场的一池春水。2025年山东省匹克球嘉年华落地东营,依托200处专业场地与“世界匹克球联盟小镇”的硬件布局,直接拉动文旅营收增长8.65%。这场“小球赛”的爆发力,不仅延续了东营“体育+文旅”的融合基因,更折射出城市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突围的深层思考。
从“跟风”到“造风”的逻辑转换
在文旅市场“赛事经济”同质化严重的当下,东营的破局之道在于跳出“大而全”的传统思维,转向“小而美”的精准定位。黄河口马拉松以“黄河入海,生态东营”的文化符号,将自然奇观与体育精神深度绑定,年均吸引参赛选手超3万人,带动酒店预订量增长40%以上。而匹克球嘉年华的创新,则在于瞄准了更年轻、更细分的客群——这项融合网球、乒乓球与羽毛球特点的新兴运动,在全球35岁以下人群中参与率年增25%,恰好契合东营打造“青年友好型城市”的战略。
更关键的是,赛事IP的内核从“单一竞技”转向“场景体验”。组委会推出“赛事+非遗市集+文创销售”的组合拳:在匹克球赛场周边,黄河口剪纸、垦利民间绘画等非遗项目现场展演,“球拍造型泥塑”“湿地候鸟主题运动水杯”等文创产品首发当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。这种“观赛+消费+文化沉浸”的模式,让赛事从“一日游”变为“多日留”,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.2天延长至2.5天,消费半径从赛场扩展至全城。
以小众赛事撬动全域资源
东营文旅的痛点与多数北方城市相似:旺季(5-10月)依赖黄河口湿地、红海滩等自然景观,淡季(11-4月)客流锐减超60%。而匹克球嘉年华的举办时间选在3月,恰好与“黄河口湿地观鸟季”形成联动。数据显示,2025年3月东营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2%,其中超四成游客是“为赛事而来,因观鸟而留”。这种“赛事搭台、资源唱戏”的策略,本质上是用小众赛事的“流量杠杆”,激活了淡季的沉睡资源。
“跟着赛事游山东”品牌的赋能更不容忽视。作为山东省体育局重点培育的IP,匹克球嘉年华被纳入全省“体育旅游精品线路”,与泰山登山节、青岛马拉松形成区域联动。东营借此推出“赛事+生态+文化”的组合线路:上午在仙河镇匹克球小镇观赛,下午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观鸟,傍晚到东营区非遗工坊体验手工制作。这种全域资源的整合,让单一赛事的影响力突破地理边界,形成“一赛带全域,全域促一赛”的良性循环。
从“赛事引流”到“生态留客”的系统思维
无论是马拉松还是匹克球,最终的落脚点应是城市品牌的长期增值。东营可依托“世界匹克球联盟小镇”的定位,培育本土赛事装备制造产业,开发青少年培训市场,让“赛事IP”转化为“产业IP”。正如昆明通过“春城马拉松”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,东营的“小球经济”同样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。
从黄河口马拉松的“自然IP”到匹克球嘉年华的“潮流IP”,当200处匹克球场地与600万亩湿地相遇,当非遗技艺与新兴运动碰撞,这座城市正在书写“小赛事激活大文旅”的新样本。而如何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,让“破圈”的热闹真正沉淀为城市发展的势能,这不仅是东营的课题,也是所有寻求文旅突围城市的共同思考。(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)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