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张荐博 通讯员 郝杰
最近的高温天气让城市如同“蒸笼”,持续的高温高湿不仅让人身体不适,更给心血管健康带来巨大挑战。其中,快递员、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交警等户外工作者,每天都要直面烈日“烤”验,他们的心血管系统正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。
高温天气对心血管有何影响?以及意外一旦发生,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?
高温天气心血管为何“不堪重负”?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郝杰介绍,高温天气下,血管会经历“疯狂过山车”,心脏也会“超负荷运转”。
户外工作时,体表温度可能高达40℃甚至更高,为了散热,血管会拼命扩张;可一旦进入20℃左右的空调房,血管又会瞬间收缩。这种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,就像让血管坐了一趟“疯狂过山车”,容易引发血管痉挛、破裂,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,堵塞血管。
为了维持正常体温,心脏需要加快跳动频率,将更多血液泵送到体表参与散热。想象一下,心脏就像一台发动机,长时间超负荷运转,“燃料”(氧气和营养)供应不足,很容易出现“故障”,引发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,甚至导致心肌梗死。
同时,高温天气还会影响情绪,让人变得烦躁、焦虑。而情绪波动过大,会促使体内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,进一步升高血压,加重心脏负担,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。
郝杰表示,当身体出现以下信号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这可能是心血管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胸部不适。突然感觉胸口发闷、疼痛,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,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左肩、手臂或背部,持续几分钟不缓解。
呼吸困难。即使是轻微活动,比如慢慢走路,也会觉得气喘吁吁,休息后也难以恢复正常呼吸频率,甚至出现呼吸急促、憋气的情况。
异常出汗。在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,突然全身大量出汗,皮肤湿冷苍白,与平时正常出汗的感觉明显不同。
恶心呕吐。排除饮食因素后,出现恶心、呕吐症状,同时伴有胸部不适或头晕,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表现。
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症状,一定要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:
快速转移,降温散热。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阴凉、通风良好的地方,如树荫下、凉亭内或室内空调房(温度调至26℃左右)。解开患者领口、袖口等束缚衣物,帮助散热;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额头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,快速降低体温。
科学补水,少量多次。让患者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淡盐水(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1克盐),千万不要大口猛灌冰水,以免刺激血管收缩,加重心脏负担。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意识不清,不要强行喂水,以免发生呛咳。
紧急呼救,静卧等待。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准确告知患者所在位置、症状表现等信息。在等待救护车期间,让患者保持半躺或侧卧位,避免平躺,这样有助于呼吸顺畅;安抚患者情绪,让其保持冷静,减少心脏耗氧量。
心肺复苏,争分夺秒。如果患者出现心跳骤停、呼吸停止,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具体操作方法为:双手交叠,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,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,频率每分钟100-120次;每按压30次,进行2次人工呼吸(捏住患者鼻子,口对口吹气,每次持续1秒以上,观察胸廓是否起伏),如此反复,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。
面对近期高温天气,郝杰发出健康提醒:尽量避免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进行高强度户外作业,工作过程中,每30分钟左右找阴凉处休息10分钟,放松身体,降低心脏负荷;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和水分;每周至少测量2-3次血压,记录数据,一旦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身体出现不适,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。
“高温虽然‘凶猛’,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防护和急救知识,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。希望每一位户外工作者都能做好自我保护,平安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。”郝杰说。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